儘管環球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但亞洲強勁的基本面和前景仍優於歐美。
黃慶祥, CFA, CAIA
債券投資管理亞太區主管及
道富環球投資管理新加坡公司主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預測 2023 年亞洲的增長率將達 4.6%,佔環球經濟總增長約 70%1。因此,選擇忽略短期挑戰的債券投資者可以在已經熟練地擺脫新冠疫情及之後動盪造成影響的地區把握潛在機會。
儘管新冠疫情的社會成本很高,但大多數亞洲經濟體在危機期間的表現均優於預期。這可能得益於政府和監管機構為了改善各自經濟管理及抵禦環球衝擊而作出的持續努力。與已發展經濟體相比,這個優勢體現於強勁的經濟增長和相對較溫和的通脹。事實上,亞洲開發銀行預計整個地區在 2024 年的通脹率將降至僅 3.3%2。
亞洲貨幣避免了在先前環球衝擊期間遇到的挑戰,並從審慎的經濟管理中獲益。
亞洲的銀行幾乎沒有受到歐洲和美國銀行業動盪的影響。亞洲開發銀行認為美國中型銀行遇到的問題不會引發更嚴重的金融危機3。亞洲大多數金融機構並不存在導致該等貸款方倒閉的問題,因此連鎖反應有限。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也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問題,但最近的跡象表明樓價已經企穩,信心正在恢復4。
烏克蘭戰爭導致能源價格飆升,但這種升勢已經逆轉,價格已回落至衝突前水平。作為對戰爭的回應,西方國家禁止向俄羅斯進口能源,部分供應轉向某些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價格上限低於 60 美元5。鑒於區內大多數經濟體均為能源淨進口方,能源價格下跌進一步提振經濟增長。
衝突亦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這有利於農產品出口量大的市場,亦有助於減少能源價格上升的負面影響。鑒於東歐的軍事衝突持續,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儘管如此,倘若能源價格持續走低,這將為大多數亞洲經濟體提供一個利好的環境。
雖然日本和南韓(舉例而言)的出生率較低,亞洲其他經濟體的出生率近年亦有所下降,但仍高於歐洲或美國。鑒於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和潛在消費品和服務,更高的出生率有助於支持經濟增長。相反,已發展經濟體較低的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可能會阻礙其經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 (UN) 最近估計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中國6。然而,長遠而言,印度的出生率預計會隨著國家變得更加富裕而下降7。
展望未來,印度和中國從廣泛亞洲地區進口的需求不斷增長,可能會抵銷已發展經濟體需求下降的影響8。
隨著區內經濟體繼續走向現代化,科技業的重要性將持續提升。具體而言,中國正在促進國內科技公司的發展。這是為了回應美國和歐洲試圖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而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技術9。
消費品行業公司亦可能受益,因為亞洲新興的中產階級需要高端商品或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服務10。
與此同時,從多個市場的商品出口將繼續提供重要的外匯來源。
從發行角度而言,區內的綠色債券行業亦向好,公司和主權發行人將氣候相關因素納入其公司營運和公共政策。亞洲監管機構強制要求提供 ESG 報告,以及政府有意實現資本市場的多元化,均有助於推動這個勢頭。
因此,亞洲的經濟增長前景向好,雖然可能達不到過去數十年的增速,但很可能優於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4 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實質 GDP 增長率為 5.1%,而已發展經濟體的增長率僅為 1.4%11。鑒於這種明顯的差異,對於尋求多元化環球固定收益市場投資的投資者而言,該地區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