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領先債券市場發生的事件可能會分散投資者對其他地區之發展的注意。為了權衡起見,我們探討更加廣泛的區域格局。
黃慶祥, CFA, CAIA
債券投資管理亞太區主管及
道富環球投資管理新加坡公司主管
總會有債券市場佔據頭條新聞。在歐洲是德國、法國或英國,而在亞洲,中國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新加坡成為了新聞報導的常客。然而,這種對大型債市的關注,可能導致不太顯著的領域黯然失色。
與所有債券一樣,風險越高,潛在收益率就越高。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對於風險有著不同的看法,而由於通常會償還主權本地貨幣債券,風險不僅在於信用條款。
菲律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投資者持有菲律賓政府債券是期望較高的收益率,因為他們認為未來通脹可能會加劇。這可能會導致菲律賓披索兌美元等主要貨幣下跌。截至撰寫本文之時,菲律賓10年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超過5%,而同等馬來西亞債券的投資者則接受低於4%的收益率。1
投資者通常會關注市場的經常帳,經常帳量度一個市場的收支情況——最終,支出不可能永遠超過收益。經常帳盈餘是一個利好的信號,但隨著進出口的自然變化,每個月的經常帳盈餘都會波動。由於大宗商品出口價格堅挺,印尼在2022年錄得更高的經常帳盈餘2。按本地生產總值(GDP)佔比計,這創下了2009年以來的最大盈餘。由於出口激增,中國在2022年實現了GDP佔比2.3%的盈餘,創下14年來的最高水平3。
市場參與者亦可能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債務與GDP比率。這鼓勵政府量入為出,並確保他們有效徵稅,以最大限度提高收入。它亦鼓勵政府促進GDP增長,對債務與GDP比率施加下行壓力。
在東南亞,2021年債務的GDP佔比介乎於35.88%(柬埔寨)和63.4%(馬來西亞),兩者的全球排名分別為第137位和第74位。這些數字並不太高,反映區內的審慎取態。
另一方面,某些市場的情況獨特,這意味著它們可維持較高的債務與GDP比率——新加坡在全球排名第六,但深入研究之後我們發現,新加坡政府將其債務籌資用於投資,並且其擁有的資產遠遠超過負債4。
亞洲已發展市場的增長預計將低於經濟發展較少地區。新加坡和越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在2023年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2024年越南實質GDP增長率為6.9%,但預測新加坡僅為2.1%5。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表現不佳而越南表現强勁,而是反映兩個市場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
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亞洲市場呈現出廣泛的財富水平。通常的計算方法為GDP除以人口總數(即人均GDP)。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23年世界人均GDP為13,440美元。亞洲市場在這方面的差異顯著。例如,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均GDP預計為52,430美元,中國內地為13,720美元,泰國為8,180美元6。
在2023年上半年美國和歐洲銀行業出現問題期間,評論人士指出,新興市場亞洲債券為逃離主要債務市場動盪的投資者提供一個備受歡迎的避風港,以此證明亞洲債券市場已經遠離過往的經濟危機。投資者相信投資債券會得到回報(信用風險較低),而且該地區的通脹整體溫和7。
對於尋求歐洲和美國債券市場以外的多元化投資的投資者而言,亞洲市場的前景不同,這種前景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順應期和快速發展的技術能力,而不是資本、商業和工業的歷史優勢。
市場的經濟發展極少走上一條平穩和可預測的道路。相反,經濟發展之路往往崎嶇起伏,其方向取決於全球經濟和本地事件。然而,這種不確定性為投資者提供潛在回報。某些亞洲市場的本地貨幣政府債券可提供較具吸引力的方式,以把握該等經濟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