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解放日」關稅實施以來已過數月,塵埃落定之際,亞洲債券正逐步成為新經濟秩序下的受惠者。
美國於 2025 年 4 月宣佈的部分關稅稅率高得驚人,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上等同於與特定市場停止貿易往來。這個嚴峻現實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導致美國股票及外匯市場大幅下挫1。為應對市場波動,特朗普總統宣佈暫緩關稅實施 90 天,為美國與其他經濟體提供談判空間。為期 90 天的暫停期將於 2025 年 7 月 8 日結束,但未來仍有可能進一步延長或暫停。無論如何,除中國外,所有市場的對美出口自 2025 年 4 月 5 日起,已被徵收10%的關稅。2
多個經濟體已著手與美方談判最終稅率,部分國家已達成協議。然而,倘若未能取得有利結果,在 90 天暫停期結束後,將有大量市場面臨更高的徵稅3。
就本地區而言,東盟成員國已確認不會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對等關稅,並希望與美國協商關稅較低的條款4 。
出乎意料的是,儘管亞洲眾多市場可能因關稅上調而受到負面影響,但這種不確定性反而提升了亞洲本地貨幣債券的相對吸引力。
影響的程度主要取決於特定市場對美國的出口量,以及適用的關稅稅率水平。目前最脆弱的經濟體是越南和柬埔寨,分別面臨 46% 和 49% 的關稅5 。受影響較輕的是泰國(37%)和印尼(32%)6。由於亞洲市場通常生產大量進口至美國的商品,而貿易逆差是關稅計算的一部分,因此逆差越大,關稅就越高7。
廣泛而言,美國已經或即將與多個經濟體或貿易集團達成貿易協議,以釐定關稅稅率。其中包括越南8、日本9、英國10 以及潛在的歐元區國家。
回到美國市場,在「解放日」後的一段時期,股票和債券市場及美元全線下跌,這情況極不尋常。在不確定時期,投資者通常會拋售股票並買入債券11。投資者買入美國債券的行為和避險心態,通常會支持美元12。
美國亦遭主要信貸評級機構下調評級,這可能導致部分基金經理因其投資授權須持有最高評級債券,而被迫拋售其持有的美國債券。評級下調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公共債務迅速增加13。
最近數月,外國投資者一直在增持亞洲本地貨幣債券。雖然區內減息是推動需求的因素之一,但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前述經濟格局轉變和關稅實施後的不確定性,使亞洲債券相對更具吸引力。
歷史上,美國政府債券價格一旦下跌,往往迅速傳導至亞洲債券市場,導致亞洲債券價格亦隨之下跌。在最近這次美國債券市場回調中,亞洲本地貨幣固定收益產品並未經歷同樣的拋售壓力。有評論員形容此情況為「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逆轉版」,可謂相當貼切14。在 1997 年金融危機期間,泰銖大幅貶值,繼而蔓延至區內其他貨幣和資產。於 2025 年,我們見證資金流入亞洲,部分原因是投資者對美元主導地位的信心減弱,並希望實現投資多元化。這種轉變被稱為「去美元化」。
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以協助管理或支持本地貨幣的價值。近年來,各國央行一直在削減其美元儲備的比例15。在 2000 年代初,美元佔環球外匯儲備約 70%,但到 2025 年 4 月,這個比例已降至約 57%16。
隨著美元主導地位減弱,各國央行已轉向持有部分非傳統儲備貨幣,包括人民幣、澳元、加元、新加坡元和韓圜。這個轉變反映出市場流動性及儲備管理的改善,令這些非傳統儲備貨幣對各國央行更具吸引力,成為其外匯儲備的一部分17。
多種亞洲貨幣逐漸成為非傳統儲備貨幣,反映出投資者相信這些貨幣得到審慎管理,並且受益於開放資本賬戶、政策穩定性及獨立的中央銀行18。這種信心的連鎖效應是,投資者在投資亞洲本地貨幣債券時更願意承擔貨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