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債券市場面臨波動情況,投資者日趨尋求穩定。於這方面,亞洲主權債可提供解決方案。
黃慶祥, CFA, CAIA
債券投資管理亞太區
主管及
道富環球投資管理新
加坡公司主管
通脹仍然是城中熱門話題,美國聯邦儲備局(美聯儲)對於應對物價上升的態度相當嚴厲。繼3月份上調基準利率0.25%後,美聯儲於5月份再加息0.5%,並暗示可能在隨後的會議上連續加息0.5% 1。其他央行亦正在施行緊縮政策,其中許多別無選擇,只能跟隨美聯儲方向。
因此,全球債券市場一直受壓,孳息率全面飆升─根據彭博全球綜合總回報指數,4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疲弱的月份之一 2。這種環境亦造成嚴重的波動,因孳息率上升而導致資產配置的轉移和資本流動的變化。
這可能僅是個開始。雖然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顯示,通脹率從8.5%輕微下降至8.3%,但市場期望更顯著的下降幅度 3。這意味著隨美聯儲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孳息率(繼而波動性)在短期內仍有很大空間繼續上升。
鑑於當前氣候,債券投資者考慮將重點轉移到更穩定的資產可能是明智之舉。對於那些不願完全放棄債券、或不惜一切代價轉到風險較高的高收益市場尋求回報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 特別是在宏觀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
問題是:隨著全球通脹和美聯儲的緊縮政策迫使央行加息,債券投資者可以轉到哪裡尋求更大的穩定性? 一個值得探索的子資產類別乃亞洲本地貨幣政府債券。
作為數以萬億美元、疫情引發的量化寬鬆政策受益者,相比許多國家,美國更高的通脹率乃不足以為奇。這也使其成為政治上的棘手問題。作為回應,美聯儲在加息方面比其他國家更為激進。
儘管亞洲的通脹有所上升,但該地區的動態卻大不相同。首先,這裡的通脹較不明顯。在東南亞,3月份的通脹率約為3.5% 4。同時,韓國近十年高的通脹率仍僅在4%範圍內 5;而台灣則仍低於 3.5% 6。在其嚴格的封城政策下擾亂了供應鏈,中國4月份的消費物價通脹率為2.1%,但生產者價格卻下跌 7。
其次,經濟動態亦不同。亞洲大部分地區經濟仍高度受出口帶動,這意味著貨幣疲弱(美聯儲緊縮週期的可能後果)可以是正面的。這與依賴進口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的貿易逆差最近達到創紀錄的1,098億美元 8。提升利率會有所幫助,因為它有助於美元走強並使進口商品更便宜。
這些因素為亞洲央行抵抗加息壓力提供了緩衝,讓它們有空間以更審慎的節奏加息。像中國這樣強大的經濟體可以更進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在4月份維持貨幣政策利率不變的同時,降低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並繼續表明支持貨幣政策的立場 9。
很多債券投資者都低估了供求因素,它足以影響市場。這進一步增強了亞洲本地貨幣主權債券作為市場波動避難所的可信度。在歐洲,歐洲央行展現出較美聯儲更為鴿派的立場,債券供應似乎將增加。
例如,儘管《馬城條約》中的一部分有著歐盟的債務和赤字限制,其亦被暫緩以讓成員國對抗疫情。這些限制將於2023年1月恢復,一些成員國正在推動放寬規則 10。
俄烏戰爭也可能增加歐洲的財政支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指出,應允許財政支出(例如提高失業保險和降低稅收)「自由操作」以應對供應衝擊。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開表示,如出現重大風險可能需要更多的財政政策去支持經濟,儘管它也承認這將擴大財政赤字11 。所有這些都與對烏克蘭的直接財政支持是分開的 12。
這些更大的財政赤字可能令債券供應增加,在供求定律下導致價格下跌。誠然,亞洲亦面臨自身的財政挑戰,但俄烏戰爭引發的預算問題使其相對而言更具吸引力。
由於全球債券市場面臨負價格壓力,值得考慮是否將收益率作為首要焦點。與它們的風險相比,美國國債提供吸引的收益率,但這些收益率可能會繼續上升。歐洲也出現類似的動態,儘管原因截然不同─此外,這裡的收益率低於亞洲。
與此同時,面對更高的不確定性,債券市場的其他高收益部分(例如公司債券、高收益債券或拉丁美洲主權債券)可能根本不值得冒險。這使亞洲主權債券成為理想的投資組合多元化工具,在波濤洶湧的債券市場中提供穩定的避難所。